學會獨處:形塑孩子人格的關鍵

— 練琴習慣養成的附加價值

Alice Lai
Oct 31, 2020

被填滿的空白

Photo by Dan Gribbin on Unsplash

這裡所指的孤獨並不代表在生活中離群索居,而是指與自己獨處的時間和機會。Irvin D. Yalom(存在主義學者)曾提出:「孤獨、自由、死亡、以及無意義是所有人一生中無法逃避的的四大議題。」在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代,3C產品豐富的功能成為了家長讓孩子安靜的一大手段,於是,小朋友獨自一人的時間便漸漸被電視、電腦、平板、手機給綁架了。

當然,被綁架的不只有孩子,現今幾乎人手一支手機的情況,讓不分年齡層的人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比例皆大幅上升。但即便如此,這樣的生活習慣對小朋友所造成的傷害仍然是重中之重,為甚麼呢?

孤獨的意義 — 人格形塑的關鍵

在科學人雜誌中一篇專訪MIT社會學家的文章中提到:「獨處是讓人自我對話的先決條件,藉此發掘自我以做為人格成長的基礎。」台科大助理教授湯梓辰老師的文章也提出「獨處有助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慾、以及經驗的內化、調整、和整合」的觀點,同時也能讓他在獨立作業時增強對自身能力的肯定。

因此,若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因過多的外力介入而喪失了獨處的機會及能力,對於其未來的學習發展甚至往後的人格形塑以及與他人的人際互動能力,皆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練琴對成長的助益

練琴是一項相當孤獨的旅程。

這是一個肯定句,且相信所有經歷過的大家也都會這麼認為。我們在琴房中,獨自面對著一份樂譜或是面對自己的不足,一次又一次不斷重複不斷推敲,慢慢磨出讓自己滿意的聲音,接著日復一日的重播相似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對與自己對話、與自己的身體對話,想像一個可能、嘗試、改進、再測試、再想像。聽起來非常抽象,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磨練意志的進程。

為甚麼多數的小孩都不喜歡練琴?答案顯而易見 — 因為太孤獨了。至今為止遇到會乖乖按時練琴的孩子,一種是孩子本身便很擅長和自己相處(但並非孤僻,平時或蹦亂跳吵得很XD);另一種則是家長會規定孩子要練,且會花一定時間陪伴。第一種孩子可遇不可求,畢竟每個人的特性都大不相同,但是第二種方式,在家長的協助下養成孩子練琴的習慣後,慢慢的減少陪伴(練琴時)的時間,將會是一個培養孩子獨處的絕佳機會!

總的來說,練琴當然不是讓孩子練習與自己相處的唯一途徑,但卻是個能夠讓孩子在不論身、心還是學習等各方面,同時擁有大量報酬的投資。

--

--

Alice Lai
Alice Lai

Written by Alice Lai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Arts. Professional field: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Studying Neuroscience recentl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