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面對憤怒和悲傷?發洩還是逃避?/EQ系列(2)

— 情緒控制能力才是高成就關鍵

Alice Lai
6 min readApr 19, 2020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在上一則文章《為什麼興奮時候可以壓抑裸奔的衝動?/EQ系列(1)— 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中提到了情緒的產生,也提到了EQ便是理性與感性兩者的平衡。但是EQ有這麼重要嗎?IQ高不夠嗎?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已經出現的情緒呢?

另一種智力

IQ distribution on WISC-V (魏氏智力測驗常態分配圖)

說到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浮現在多數人腦中的應該是「IQ」這個大家常聽到用來評估一個個體的智力商數。在台灣最常見用來測量智商的測驗是WISC 魏氏智力測驗,上圖是其分配圖,可以看到有96%的樣本數(也就是受測的個體)分布在智商70~130之間,只有少數低於70或高於130的群體會被歸類為需要接受大家所知道的特殊教育。

既然有多數人的IQ都落在100上下,大家一定會覺得那些在社會上成就較高的,一定都是IQ 130以上的菁英族群吧?

然而,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報告都指出,智商和個人的成就並非正相關,也就是說,智商越高不代表成就越高,甚至在社會新聞中也常常會有因情緒失控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的高智商案例。此外,智商除了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在反覆練習下雖然可能會有微微的進步,但其收效甚微,因此幾乎可以說智商是天生注定,無法靠後天培養增強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大概都非常想掄起拳頭爆打我,因為這樣不就代表砸在補習班、IQ智力開發等等的錢財和心力都等於是打了水漂嗎?而且如果要求孩子好好念書並不會讓他們有更好的未來和成就,那我們到底該為他們做些甚麼?

好消息是,除了IQ之外,還有另一項一直到二十世紀末(較IQ晚了近半世紀)才被各界所重視的領域 — 情緒智商(EQ)

EQ的重要性

是甚麼因素讓這麼多IQ相同的人擁有著不同的人生?甚至不少人IQ並非頂尖,卻依然在事業或人生成就上略勝一籌?

沒錯,就是EQ!

IQ可以說是一個人天生被賦予的技能點,而EQ則會決定個體所有能力的極限。舉個例子:

IQ/EQ以及部分成就能力因素表現圖

上圖是我大略自書中歸納出一部分和個人成就有高度相關的5個面向,左圖(高智商天才)和右圖(高成就人士)可以讓大家很明顯地看出為甚麼IQ不代表一切,以及為何EQ這麼的重要。

再讓我來公布一個天大的喜訊 — EQ是可以藉由後天的培養而獲得提升的!也就是說,在多數人都將孩子的教育著重在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怨嘆怎麼有IQ高於平均值的孩子可以在「讀書」的項目高人一等的同時,只要你利用平時生活中遭遇的大大小小事,以身教和言教的方式訓練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他必定能夠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上少走許多冤枉路、遇見難得的貴人和機遇、且活得更幸福更開心

如何和情緒互動?

在《EQ系列(1)》中有提到,當我們接收到環境中的刺激後,杏仁核會根據過去的經歷(無論通過意識或潛意識)產出某種情緒,因此除非腦傷病患,否則一般人是一定會有情緒的,只是有的人會在當下馬上發覺,有的人會在情緒高點過後覺察,有些人卻是一輩子都無法認識自己的情感甚至下意識的壓抑或否定它的存在。

自覺(掌握自己的情緒)是訓練EQ的第一個步驟。從生理的角度來說,自覺是指在杏仁核被激發後,新皮質不被其左右,依然能夠正常的運轉進行思考分析;從心理的角度來說,自覺便是指在在情感被激發的狀態下,能夠維持理性思考,甚至將理性抽離至第三者的角度來看事情,讓自己不會有過度的反應。

我們的情緒因應方式也會影響實際的情緒經驗強度。敏感逃避是兩種相反的極端因應方式,我們可以從面對壓力時的態度來判斷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模式,前者在面對困境時會繃緊神經,無形中誇大反應的強度,使情緒越來越強烈;反之,則是會設法轉移注意力,刻意忽略自己的焦慮,間接弱化情緒反應規模與強度。因此,有時我們無法從最終的情緒經驗來判別最初的情緒,再決定如何與情緒互動時,也要先了解自己面對情緒的態度。

那在掌握了自己的情緒後,到底該如何選擇要「發洩情緒」,亦或是要「轉換心情」呢?

情緒因應流程圖

究竟該如何處理情緒其實關係到「情緒激發程度的高低」。通常快樂或興奮這類情緒並不會讓人不快,因此這裡的討論著重在憤怒悲傷這兩種情緒上。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情緒,這些在平時或正向或負向的情緒便是所謂激發程度低的情緒,這種時候不需要刻意去壓抑情緒,像我偶爾會在一早起床便無緣無故的感到低落,這時我會選擇聽聽喜愛的抒情歌、寫寫隨筆記錄心情,不會馬上忽視這個低落的感覺。接著再開始一天的工作後,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會被接續而來的人物、事件吸引,從而轉換為不同的心情。切記不要因一時的憂鬱而讓自己陷入消沉的思維,一直去思索悲傷的原因會延長這個情緒的持續時間,並無法自拔的低落,原本淡淡的沮喪便容易加劇,刻意安排會使自己愉快的事件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而在一些特殊時候,我們會迎來極端的情緒,例如身邊的親友去世、戀情宣告終結、被解雇等等,這些便是所謂激發程度高的情緒。在這樣的時刻,壓抑情緒可以說是個聽起來相當美好但不切實際的選項,先不說若硬是強迫自己忽略高度激發的情緒,很容易產生後續其它心理方面的不適,單是要能在暴怒或是極度痛苦的情況下維持完全的理智就不是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好消息是,雖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何時受哪一種情緒所控制,但是對於情緒持續時間的長短還是有些許的控制能力的。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在情緒爆炸完過後,儘快找回自己的理智,檢視激發該情緒的根本因素,並試著獨處讓情緒自己平復。持續的發洩或不斷思考如何報復並不會讓悲傷或是憤怒消失,反而會助長杏仁核刺激腎上腺素分泌,繼而做出最原始的反應 — 攻擊,許多讓自己後悔的舉動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結論

高EQ並不等於隨時隨地都能心情愉悅,而是不論情緒是否被激發,都能不過度被感性所控制,依然能夠配合理性思考作出當下情境中最合宜的反應。情緒和慾望並不可怕,它們都是構成我們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只要能夠克制衝動不讓本能完全接掌大腦的決策,掌握和自己的情緒互動的平衡,便能夠迎來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人生。

--

--

Alice Lai
Alice Lai

Written by Alice Lai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Arts. Professional field: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Studying Neuroscience recently)

No responses yet